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中學生極端行為背后“生命”該如何教育?

2019-01-21 18:03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原標題:中學生極端行為背后“生命”該如何教育?_華商網

近日,國內發生幾起中學生輕生事件:或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因為學業壓力大,或因為被罰寫檢討,甚至於僅僅只是因為一兩句的批評。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可是正處於花季的少年為什麼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時輕率地舍棄最寶貴的生命?

有專家表示,人們往往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當前的應試教育,指向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指向孩子們抗挫折能力差……但是,重要的一點卻被人們忽視了,那就是這類孩子們的生命中缺少了生命教育這一課。

“驚濤駭浪”的青春期

在北京一次家庭教育論壇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孫雲曉說,青春期是個心理和生理巨變的“驚濤駭浪期”,這時候的孩子矛盾多又封閉,尤其當這種內部的變化與外部環境發生沖突時易引發極端行為,“外部環境主要是指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比如同伴的欺凌,老師幾句尖刻的話等都有可能引發危機,但最致命的沖突還是親子關系,如果說父母不能理解他,甚至誤解、打擊他,這或許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調查,83.6%的中學生家長要求孩子考到班級前15名,小學家長的期望更高。“在當前社會轉型的變化時代,個體焦慮與社會焦慮並存且相互影響。中小學生與家長都在焦慮,其中孩子的學習狀況及其成績可能會成為加劇家庭焦慮與緊張的導火線。”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系教授朱益明說。

西安建大附中校長程曉玲說:“一方面,如今的父母會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需要他們自己努力去爭取的東西反而變少了,他們那種獲得感淡了,更多的是空虛﹔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在這一時期會開始對人生有很多思考,但又對自己的追求很恍惚,如果周圍的人把學習、找個好工作這樣簡單的人生模式強加給他們時,他們覺得這並不是我想要的,就會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生命教育課程嚴重缺失

“目前,中學的生命教育課程開設現狀嚴重缺失,通常被法治、安全教育所取代。在發達國家,如美、德、日都極其重視生命,死亡教育。他們認為教育是一個觀察、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建大附中校長程曉玲對比國內,“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善待、尊重生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非一張一張的畢業証。我們要聚焦品格和生存能力,完成人的社會化等能力。”

程曉玲表示,應該讓孩子知道生命的意義,學習不是隻為分數,更應該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使寶貴的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輝。

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副校長劉麗君認為,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因此,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讓師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動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質量,培養生命意識,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樂。

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脆弱

近日,在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初二年級的一節政治課堂上,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張宏亮用視頻和文字等多種形式講述汶川地震的瞬間,如此多的生命戛然而止,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脆弱與艱難。他甚至也引入了重慶公交墜江等事例,讓學生體會生命的脆弱。

在這堂不一樣的政治課堂上,張宏亮老師通過介紹被困者和救援者永不放棄生的希望、頑強不屈的堅持,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堅強。張宏亮老師介紹,當初設計這堂“生命教育”課程的最初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是可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承擔著生命接續的使命。隻有引導學生真正懂得生命是可貴的,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承擔著生命接續的責任,才能樹立這一意識。”

“青少年現在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比如說面對挫折,不懂得如何有效進行自我調節,多種生命體驗的缺失,導致他們往往不知道處理生活中各種關系,缺少處理道德沖突的種種智慧。”西工大附中分校教務主任趙璐表示,“中學課程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決定生命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基於此,學校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程,通過生命這一整個單元的探討,對初中學生開展比較系統的生命教育,有著比較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教育價值。”

趙璐表示,比如對於七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生命這個課程時,就讓他們和家長一起探討自己的生命是否可以永恆?自己家的家訓、家風,生命的傳承接續等,其實都是一種生命教育的體現,通過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探討可以更加深入地讓學生感受到“我”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更是“我們”的生命,讓他感知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除了學校教育,西安逸翠園校長杜麗萍認為家長也有責任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認識到自己孩子與別人不一樣,“對10歲以前的孩子可以嚴格要求,對待10歲以上孩子的首要原則就是理解和尊重,多陪伴溝通,與孩子一起成長”。 華商報記者 杜娟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