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2019-01-23 04:52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年年过春节,岁岁办年货。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如果说过年是一种仪式,那么年货则是这个仪式的载体,它最先唤醒人们对年味的感知。

每一份年货背后都是一份喜悦,一份祝福,一份年味,一份家味。互赠之间把情感传递,叙述这一年的欢喜。

每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回忆,今天我们就和你一起,重温那些年渐渐在我们记忆中淡去的年货。

50—70年代,凭票换年货的年代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所有东西都是凭票供应。不少60、70后的记忆中,应该还有那些凭票供应的年货记忆。

每逢过年,家里大人们都会找出一年攒下来的粮票、油票、面票、布票……一张张捋好,揣着去店门口通宵排队买年货,这也算是一年中普通家庭的最大开销了。

那时候的人们对“年”的诉求也简单得多,孩子们盼着过年,只因过年能吃肉,穿新衣。

80年代,争相“抢购”爆款大家电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渐渐的,人们对年货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吃,对穿和用也有了更多要求。大人们过年流行买皮装,孩子们则希望得到一双“双星牌”球鞋。

除夕时,十几口子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年夜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特别热闹。过年的时候有鸡鸭鱼肉吃了,而且家里的每个成员都会置办新衣服,小孩子还有压岁钱……那时候过年的礼物还是很传统,也就是糖、饼干、水果之类。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开播了,看春晚也成为了全家人最期待的时刻。那会儿,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是80年代一景,《难忘今宵》也通过电视家喻户晓。再后来,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添置新家具开始走进普通百姓家,这些成为当时重点置办的年货种类。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

90年代,逐渐流行起的“文化年”

进入90年代中后期,生活每天都在翻天覆地更新,凭票已成往事,过年新衣成了标配,孩子们最爱的年货就是糖果和压岁钱。

相机配彩色胶卷、大白兔奶糖取代水果糖、VCD和大哥大更是年轻人最钟爱的年货之一。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与此同时,年货的文化味也渐浓,送明信片、贺年卡和挂历渐渐流行起来。贴春联、放烟花,一个倒贴在家门口上的大 “福” 字,都成为了年货新宠。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90年代,各种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逛商场、到菜场买年货成为人们的首选。一些开架式超市悄然出现,买肉也“喜瘦厌肥”了。除了传统的瓜子、糖果、花生之外,还会给小孩子买泡泡糖、膨化食品等零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物品种类多了,人们想吃啥都能买到。

21世纪,动动手就到家的年味

进入21世纪,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海外年货、旅游产品、智能产品的“新三篇”走入百姓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也成了这代人的年货新宠儿。而办置年货的主流方式也变为了电商渠道,动动手指,足不出屋便可淘尽年货。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不论哪个年代,也不论年货是什么,其实都是一份年和家的味道,每个家庭都在一系列仪式里传递着脉脉温情。

新华网综合网络

+1

藏在岁月里的“年味儿”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